集團地址
德陽市千山街三段87號(2024年12月03日 第1版) 本報記者 呂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明確將職普融通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針對職業教育,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進一步明確了職普融通是構建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為建設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進入更加注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而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無疑正是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
如何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互通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路徑選擇,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11月26日,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召開對口協商會,圍繞“推進職普融通發展,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組織委員、專家學者與教育部、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深入協商交流,直擊職業教育改革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獻計出力。
融通要從基礎教育開始
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職普融通”以來,教育部等部委對職普融通工作做了有關部署,地方政府和相關學校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從實踐情況看,普校、職校之間的壁壘依然堅固,‘主觀上不愿意融,客觀上不利于通’的現象依然存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直言。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也反映,有的地方將職普融通局限于高中階段教育,缺乏各學段推進職普融通的整體設計;有的地方將職普融通簡單理解為中職學校辦綜合高中,導致職業教育出現“普教化”傾向。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看來,職業教育不僅是一項教育活動,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國家應就職普融通的具體形式、實施路徑、評價標準等方面加強政策設計和系統規劃,各地區根據國家對職普融通的總體規定和改革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出臺職普融通中微觀層面的實施方案。
他建議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組建整體聯動的勞動教育課程研發團隊,不斷細化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整體實施框架,構建中小學一體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依托“勞動育人”開發實踐模式,在幼兒園、小學增設職業認知啟蒙課程,在初中增設職業體驗啟蒙課程,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職業體驗中認知職業崗位。
劉林也認為,應在現有小學、初中學校普遍開設職業認知課、生活技能課,結合勞動教育,通過行業參觀、職業體驗、模仿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動手能力、工匠精神,為未來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從娃娃抓起,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
對于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彭斌柏十分認同,他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選擇有條件的地級市開展試點,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需求,整體規劃啟蒙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路徑和評價標準。同時,考慮依托職業學校建設一批中小學職業體驗中心,開發一批職業啟蒙示范課程,打造專兼職結合的職業啟蒙和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提升中小學教師職業啟蒙教育教學能力。
全面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融合發展
陳偉志在調研中發現,我國一些地方在推進職普融通中不同程度存在“中職普高化”傾向,即在中職學校開展普高課程教學,以助力學生參加普通高考、升入普通本專科為導向。“這是與推進職普融通、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初衷相背離的。”陳偉志表示。
不僅如此,職普融合還出現了單向流通演變的傾向——多數地方只實現了普通高中向中職學校的單向流通,而普通高中考慮升學率等因素,不愿意接受中職學生轉入。
“山東省已經實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學籍互轉、學分互認,近三年全省4.3萬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轉入中職學校。建議全面實施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籍互轉、學分互認。”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校長杜琳表示。
陳偉志也認為,應明確規定高中技職類課程與普通課程學分互認,要求每個高中學生必須修完規定的技職類課程學分,再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其他普高學術課程與技職類課程。“此外,學生在高中期間修讀的技職類課程學分,也應可得到同類專業應用型本科或職業院校的認可,避免學生重復修讀課程,更好推進一體化的職普融通。”
劉林提出,中等職業學校加快整體定位改革的同時,應立足市場需求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應支持中職學校建設成為綜合高中、科技高中、藝術高中、外語高中,打造一批新型高水平職業學校。
“綜合高中要打破現有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二元對立結構體系,圍繞高中教育‘普職的綜合’設計與實施。因此,各地區要充分利用‘學區’‘社區’等地域資源,因地制宜制定綜合高中發展方案,探索中國式綜合高中辦學方案。”蘇華表示。
蘇華建議推進綜合高中課程配置機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發適合綜合高中特點的課程體系,以確保學生“科目選擇”與“職業規劃”的相關性。推動綜合高中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匹配理論型教師、專業型教師以及社會型能工巧匠共同承擔職普融通課程教學任務,鼓勵教師校內外的合理流動,鼓勵校企之間行業教師的交流互通。
打破職業學校學生持續發展“天花板”
近年來,中職、高職學校每年為國家培養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與這組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職業本科學校招生人數僅占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的1.6%,中職、高職畢業生接受職業本科教育通道狹窄,遭遇了持續發展“天花板”。
“職業教育體系中,上下貫通渠道不暢的瓶頸是本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不足,普通本科學校不愿意跟職業院校開展貫通培養合作。”杜琳說。
她認為,應加快建設一批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職業技術大學,承擔職業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的人才培養。穩步擴大“職教高考”本科、專業碩士招生規模,著力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讓學生不論讀職業教育、還是上普通教育,都有成長成才的平等機會和希望。
“在這一過程中,要少建新校,更多利用現有高等教育資源,積極調整高等教育類型結構,鼓勵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參與高層次職業人才培養,從而使職業教育得到充分發展。”劉林表示。
陳偉志提出,鑒于現實中超七成的中職畢業生都選擇繼續深造,可結合各地試點經驗,穩步推進“五年一貫制”新型高職教育和中高本貫通長學制教育。“事實證明,實施長學制貫通培養,既有利于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推進職普融通走深走實。”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關注的是產教關系問題。他認為,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學校開設產業發展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提升職業院校專業與本地產業的適配度。高職院校應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采取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結合、寬口徑專業與窄口徑專業并存、主干專業與輻射專業貫通等策略,制定科學的專業建設規劃,確保專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有序性。
南昌大學副校長吳丹建議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鼓勵行業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各個環節,進一步細化“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同時,有計劃地推動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加快‘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和認定。”吳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