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级ⅴa在线观看视频-国产超碰AV人人做人人爽-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ⅴa-国产超污精品A级毛片-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国产成年人免费黄色视频

媒體聚焦

集團地址

德陽市千山街三段87號
咨詢電話
0838-2552880
【旌陽融媒】全國政協委員蘇華:“四輪驅動”助力職教發展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發布時間:2022-03-07 11:20    閱讀量:0

旌陽新聞


政協委員調查研究不僅需要“腳沾泥”,更需要“扎猛子”“潛深水”,才能真正了解民情,傳遞真實的民聲。在過去的一年里,蘇華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一名教育工作者,處處心系職業教育發展,認真思考,積極開展走訪調研,全身心傾注職業教育科研。


1_副本.jpg

近日,記者在德陽外國語學校的實踐教室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他正在為即將召開的2022全國“兩會”做提案調研。在學校實踐教室里,同學們有模有樣地插花、切菜、打蛋,認真學習職業技能,蘇華與同學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未來規劃。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職教現狀: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大 易遭遇“卡脖子”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關鍵在人才。蘇華說,我國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結構性矛盾,不能適應新時代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需求。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2025年我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約3000萬,缺口率達48%。

“高端裝備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基礎零部件等受制于人,高端芯片長期依賴進口,有的企業陷入‘要賣包子先種麥子’的被動局面。”蘇華說,他在上海、蘇州等多個地方調研發現,由于缺乏高端的技能人才,在一些關鍵零部件上,我國企業常常會遇到國外企業“卡脖子”的情況。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如何破解“卡脖子”現象,如何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如何突破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瓶頸,是職業教育面臨的時代挑戰。蘇華表示,只有“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輪驅動,校企協同育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才能譜寫出中國制造的和諧樂章。因此,他提出了以下建議。

職教建議:擴大職教本科規模 加快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蘇華建議,要優先遴選符合條件的“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建成職教本科學校,加快推進地方普通本科學校向應用本科學校轉型,積極鼓勵獨立學院轉設,建設一批職教本科學校和應用本科學校。中央財政和各省市地方財政要共同承擔地方院校向職教本科學校升格、向應用本科學校轉型的經費,職教本科學校和應用本科學校生經費財政撥款應達到普通高校的1.5倍,增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專項經費。

職教建議:技能考試成績權重提高到50%以上 招生范圍面向中職學校招生

蘇華提到,要完善“知識+技能”考試辦法,將職業技能考試成績權重提高到50%以上,職教本科學校和應用本科學校應直接面向中職學校招生。國家每年職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計劃的占比,應按照當年中職畢業生和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數量之比確定,職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應逐年提高,最終實現職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計劃上大體相當,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讀職業院校。在關鍵領域、重點行業要實施“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計劃,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力度,構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6_副本.jpg

職教建議: 以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 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蘇華說,要堅持以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高端裝備、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產業,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職教聯盟、行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校企要聯合組建科研技術服務團隊,為行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成果轉化等提供技術支撐,加快實現技術技能創新重大突破。要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企業和學徒補貼政策,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和相關稅費政策,加快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重大突破。

7_副本.png

職教建議: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蘇華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點深化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促進職業教育主動對接和服務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同心同德“大合唱”,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涌現更多中國好制造、中國高質量、中國大品牌夯實基礎,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8_副本.jpg

蘇華表示,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他深知自己肩負著重托,也時刻謹記“沒有名譽委員,只有責任委員”。未來,他將永不懈怠,認真履職盡責,緊跟時代、緊貼實際,深入基層一線,實地考察調研,形成更有分量、更有特色、更有溫度、更有見地的社情民意建議和提案,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記者: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