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地址
德陽市千山街三段87號蘇華
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水平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是關系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全局的關鍵一環。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充分顯示黨中央、國務院保持了高度的戰略定力及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政策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日前,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簡稱《實施辦法》)進一步為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描繪了發展藍圖。
《實施辦法》有助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產教融合型企業為突破口,切實滿足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求,不斷提升新形勢下教育質量,為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有助于切實發揮企業在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增強企業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為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立足企業和學校特色,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建立以需求導向、以崗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有助于切實增強職業院校的企業服務能力。實現高水平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職業院校不能僅作為在先進制造、先進工藝等方面的跟隨者或學習者,也應成為先進制造的實踐者、先進工藝的創新者,職業院校的教研室應成為企業的實驗室,教師真正成為企業創新動能的重要力量,切實解決企業在生產和創新中的各種問題,企業的車間就是學生的教室,企業的案例就是學校的教學資源,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創造的主體,而職業院校則成為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驅動力量。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面臨困難和挑戰。
一是形成產教融合多元聯動的合作機制。當前存在著地方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還不夠充分、行業服務產教融合的自身能力亟待加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等問題。
二是在人才培養層次、定位、能力結構等方面做到精準對接。在產教融合實施中,進一步做到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協同發展,解決好校企合作企業一頭熱、學校自身對接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要克服企業自身投入校企合作精力不足、經濟成本過高及實習實訓中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
筆者認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未來發展須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通過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建設,形成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和人才鏈等有機融合的良性機制。企業、院校、行業、政府各自找到在四個鏈條中的職能定位、權力邊界,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產教融合型企業要充分發揮在校企合作中的技術創新引領、技術技能培養引領等功能。
二是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行業指導的重要作用。全面啟動國家關于產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對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進一步細化“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組合拳引導與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進一步細化產教融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的政策和路徑。發揮行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廣高校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平臺的基本經驗和創新案例。
三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要著重提升助推整個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一方面要把新技術變革帶來的產業發展新要求及時傳導給院校,提升院校服務企業的內生動力,一方面也要與院校共同發展成為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的共同主體,同時也可以探索把企業自身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相結合,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產業工人。
四是進一步推進職業院校深化育人機制改革。學校統籌落實企業家進學校上課、實訓、講座等人才培育的薪酬支付。保障學生權益,確保學生在企業見習期間、實習實訓期間的工資及生活補貼落實到位。
原載5月14日《中國教育報》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