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级ⅴa在线观看视频-国产超碰AV人人做人人爽-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ⅴa-国产超污精品A级毛片-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国产成年人免费黄色视频

媒體聚焦

集團地址

德陽市千山街三段87號
咨詢電話
0838-2552880
【中國社會報】發揮職業教育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18-05-29 14:39    閱讀量:0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蘇華

本報記者 王恩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 節傾斜。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也指出:“要大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

那么,現代職業教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體能發揮哪些重要作用?如何補齊短板,助力鄉村振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蘇華。

記者:如今農村年輕人大多進城了,空心村大量出現,人口老齡化嚴重,鄉村人才缺乏的現象較為普遍。從事職業教育工作28 年, 您對職業教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如何理解的?

蘇華:職業教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和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務精準脫貧。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開展職教扶貧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拔窮根、挪窮窩”的優勢,還可以依托職業院校開放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資源打造鄉村的文化中心。通過開展職教扶貧,精準發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眾發展生產、進城務工、自主創業的基本技能,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

二是服務質量興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加快發展高產優質農田、現代高效林業、現代養殖業、現代海洋牧場等方面離不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支撐作用和對現代農業生產和技術的培訓推廣。數量眾多的職業院校是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訓、創業孵化等工作質量水平。

三是服務文化傳承。依托扎根鄉村的職業院校,切實保護好祖國各地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傳統手工藝、傳統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把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優秀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服務就業創業。大規模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促進農民多渠道轉移就業。加強針對性的扶持引導服務,開展“校企合作、校村合作、校農合作”,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促進鄉村就業創業,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

記者:請問,您對于切實發揮好現代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蘇華:農村穩定則國家安定,農民富裕則國家富裕,農業興盛則國家強大。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的懂現代農業、能夠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統籌農村穩定與農業發展的紐帶和橋梁, 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得到高質量的實施。具體建議有:

培育造就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要做好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加強農技專家的培養,加大對種養專業大戶扶持、引導和培養培訓力度。二是發揮職業院校主體作用, 針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形成初級、中級、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加強農村職業教育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編寫通俗易懂的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教材、手冊,以便于農民學知識、長技能。三是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加強對農民進行認知改造、心理疏導、法制教育,幫助農民消除“種地不如打工”“種糧倒貼錢”“農民低人一等”“村里一棟房不如城里一張床”等各種困惑。同時還要培育、引進、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人才,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和致富帶頭人, 帶動更多人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中來,共同奔小康。

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和調查統計。當前,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仍然存在培訓規模小、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機制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建議盡快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工作。加快農村人力資源數據的調查統計,進一步擴大調查統計的范圍,進一步準確掌握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情況,掌握農村勞動力技能水平和各類職業資格農民的分布情況。

創新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擴大以龍頭企業和涉農中職、高職院校為核心的現代農業裝備職教集團,創新政企聯動、校企聯合等農機裝備、農業新興實用技術等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模式。切實提高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對現代農機裝備、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多渠道爭取資金、創新培訓模式,為培養更多的高技能農業人才提供服務。

大力開展職教扶貧。一是建設服務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的學科專業。二是鼓勵和引導行業企業與貧困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三是積極爭取招生扶貧政策。四是進一步完善對貧困地區師生的資助措施。